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池州学院本科课程建设规划(2013-2015)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工程。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巩固学校 “十一五”期间课程建设成果,以此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改善课程教学条件,促进我院课程质量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我院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以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学院首先对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了立项建设,2007年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学院在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支持、指导和管理。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院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3年,我院已有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2门:其中《中国历史与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无机化学》、《民法学》、《基础英语》等7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有机化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微观经济学》、《微积分模块选学》等4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留守儿童”研究》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除此之外,我院目前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优质课程43门,课程建设正朝着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学院课程建设工作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具有更高层次的课程建设成果不足。截止到2013年,我院尚无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省、院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公共选修课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是部分课程任课教师队伍亟待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急需更新,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实验室的建设速度与实验教师的配备还满足不了理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三、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估体系,加大课程评估力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建设工作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3.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本着“扎实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扩大选修、突出实践、注重能力”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4.坚持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原则,把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贯穿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5.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力求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
6.坚持“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
学院“十二五”期间要建立起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体系。
拟用三年的时间,使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到2015年新增院级优质课程100门,精品课程5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力争获得突破,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体系。继续加强我院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
五、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教学系(部)要高度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上专业的课程建设,尽早使其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申报课程相符合或经过1学期以上(含1学期)的该专业方向学习,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硕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形成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2)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1轮以上(含1轮)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选用能够反映学科进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优秀教材。
(3)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较为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4)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件、习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卷)库等。
2.优质课程建设
优质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使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优质课程建设是在合格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各课程要准确定位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合理规划课程建设工作。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任职3年以上(含3年)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为稳定的教师梯队,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3)完善课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2轮以上(含2轮)教学过程的整合;发表高质量教学研究论文;有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体现改革、反映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够反映学科进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省级及以上的规划或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有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同一课程统一考试,考核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考核方法适合本课程性质特点,考核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命题有较高的信度和层次梯度,并建有试题(卷)库。
(4)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初步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卷)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鼓励实施双语教学。
(5)课程文件齐备(包含的内容同合格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3.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以优质课程为起点,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规划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由任职3年以上(含3年)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并按规定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并经过主讲教师3轮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改革,有院级以上(含院级)教研项目;注重吸收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是“面向21世纪教材”、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省级及以上规划、优秀教材等。鼓励建设运用多种媒体技术的立体化教材。
(5)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视频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型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7)特别重视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应具有自身的特色,教学效果好,并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公认。
六、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院、系(部)两级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课程建设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学院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办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院级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等;系(部)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年度总结并按期归档,开展合格课程的指导、建设、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院级优质课程与精品课程。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双高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院教师引进、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开展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鼓励教师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规范管理,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我院任教。
3.强化教改立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源泉。为使课程建设内容不断更新,学院在确立教研立项时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为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专项建设。各系(部)要从办学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扶持本单位的课程基本建设。
5.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教学建设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此,学院将定期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通过检查和验收监控,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学院将其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评选出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提供一定数额的前期建设经费和后续建设经费,并从院级精品课程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以及优秀教师评选、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